早期的网络,都是由大型公司开发的私有系统,比如:IBM 的 SNA 网络系统,DEC 的 DECNet 网络系统。这些网络的操作系统和与之配套的网络协议都是针对小型机和大型机开发的,他们都无法也不愿意与其他的系统互相通讯。无论是 IBM 开发的 SNA 还是 DEC 开发的 DECNet,都没有想到今天如此复杂多样的计算环境,而去开发一套能够互相兼容的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并能够彼此交换数据。
然而,这个模型已经被80年代早期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出的 OSI 参考模型所取代。 OSI 参考模型由七个网络层次组成,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网络功能。(参见图1.1) Translated By Bacysoft.cn
OSI 参考模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硬件制造商和软件开发人员在设计产品时有一种可以遵循的网络体系结构,以使得相似的或者不相似的系统能够无缝的连接。使得各种不同的操作系统、协议、网络架构、以及一些更加底层媒介能够互联。虽然这种无缝的连接总是不够完美,但这确是 OSI 参考模型的主要目标。
在 OSI 模型之前,已有的协议无法轻易的与其他协议互联。即使是重新修改这些协议也是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而现在呢,大多数正在应用中的协议和硬件都是生产厂家按照 OSI 参考模型的指导方针生产出来的。今天迅捷的数据交换和无缝的网络互联,以及多样化的计算环境要求这些公司必须遵循一个标准化的参考模型。
OSI 参考模型只是一个概念上的七层模型。这些层代表着一系列需要遵循的功能和标准。模型中的每一层并没有明确定义哪些功能是要实现的,仅仅是定义了这些功能应该出现在哪一层以及层次之间如何交换信息。
总得来说,每层都有明确的功能定义,包含了数据包从线路上发送到远端站点的全过程。商家可以决定如何去实现这些功能的细节。也就是说制造商或者开发者决定这些细节如何工作,因此厂商只需要考虑如何在自己的层次上去实现它们。如果某个组织或者商家按照 ISO 提供的指导方针去开发产品,那么结果是这些产品将比较容易与其他同样按照相同模型开发的产品集成在一起。
记住,当你在打包用于连接远端主机的数据时请务必使用 OSI 模型。
OSI 参考模型不被用来处理本地的数据,例如,当你坐在电脑前使用Word字处理软件保存一份文档到本地硬盘。你运行的应用程序以及最后保存文档的位置是本地的电脑,所以这些信息是不需要发送到网络上去的。在这种情况下,应用程序通过内部操作系统提供的接口用来出来保存文档到本地磁盘的整个过程。